2019年10月7日,德州仪器(TI)突然宣布调整销售策略,打算明年底前停止大联大和文晔的代理关系。由于TI占文晔营收的20%左右,消息一出,文晔的股价迅速从40多元跌到最低34.6元。这让大联大看到了机会,于是提出公开收购。
2019年11月12日,大联大宣布公开收购文晔30%的股权,大联大方宣布,这只是一笔财务性投资,“完全没有”意图影响对方经营上任何计划,期待双方开启良性沟通。“这笔投资不牵涉整并,大联大绝对没有要进入对方董、监事会,亦没有要影响对方经营计划、策略。”
尽管大联大宣称此次收购仅仅是财务投资,不过文晔方对此的反应则颇为激烈。值得一提的是,最先反应的不是文晔的董事会、高管,而是文晔的员工和独董率先出来发难,他们率先提出三点意见:
第一,本次大联大收购三成股权,为恶意并吞;
第二,大联大整并其余企业后,营运却出现衰退,已有近千名员工遭裁减,文晔2,400多名员工的家庭生计恐受到威胁;
第三,媒体质疑、客户及供应都SayNo,一场下游客户抽单、上游供应商转换代理商的产业灾难在即。
大联大及文晔分别为亚洲第一、第二大半导体零组件渠道商,这起收购缘起于TI的渠道策略变化,但是很难不让业界浮想联翩。
此外,文晔随后提出,大联大及文晔分别为亚洲第一、第二大元器件分销商,两家若联合起来,在台湾的市占率将高达70%,在日本之外的亚太区的市占率将超过50%,将形成事实上的垄断。
什么才是垄断?还原元器件分销行业真实情况
什么才是真正的垄断呢?垄断的形成一般分三种:一种是垄断资源,一种是市场规模垄断,一种是专利或技术垄断。
垄断企业一般有几个特征:
第一毛利率非常高,自己吃肉,别人只能喝汤;
第二市占率非常高,一举一动能够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;
第三有市场定价权,一不高兴就调整价格,你爱买不买,反正去别的地方你也买不到;
我们假设大联大收购文晔后已经形成了垄断,那么类似于TI这样的原厂应该从别的渠道卖不出芯片了,终端客户从别的渠道也买不到芯片了。
应该要哭着回来求着渠道商来重新代理自己的芯片,而不是反过来。
根据调研机构Gartner的数据,半导体销售,原厂直供的比例大概占到70%,通过授权代理商的销售比例大概占30%。在半导体产业链条中,越上游的环节占据最大的话语权,比如上游的晶圆制造、封装、设计等环节,而下游的渠道分销话语权则较低。
比如高通手机的芯片完全直销,即使偶尔通过一些授权代理商服务客户,也可以随时收回代理权,代理商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而TI最近收回所有代理商的代理权限,马上影响到大联大10%的营收。而像苹果、华为、富士康这样的超大终端客户,都是原厂抢着上前直供,代理商的空间更是被压缩到很小。
事实上,TI、ADI有哪家没有在做芯片直供的?而稍微上规模的终端客户,有哪家没有采购直接对接芯片原厂的?这首先就说明在芯片原厂那里,代理商的影响力没那么大。
占台湾市场70%份额说明不了什么
至于说大联大加上文晔在台湾的市占份额占到70%以上,首先要知道台湾的销售金额仅占大联大整体销售额的10%,剩下90%的销售额来自于台湾之外的全球市场。
在这些市场中,中国大陆的半导体进口金额每年增长迅速,根据中国大陆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,2018年大陆进口半导体数量为4175.7亿片,进口金额达到3120.6亿美金,年增19.8%。中国大陆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,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所预估,2018年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1.46兆元,约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一般。预计到2025年,全球市场比重将提升到56%。
也就是说,如果要谈垄断,大联大加上文晔的市场份额至少要加上中国市场来谈才有说服力。如果按照全球的半导体分销市场来看,根据调研机构Gartner以及大联大、文晔的公开资料。大联大占全球半导体分销销售额的比例,2016年为4.7%,2017年的比例为4.0%,2018年的比例为3.6%;文晔的营业额佔全球半导体电子零组件销售额比例,2016年为1.3%,2017年的比例为1.5%,2018年的比例为1.9%。将两家公司2018年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也才5.4%,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客户和产品线是重合的。
最后,从财报来看,大部分半导体分销企业毛利率低于5%,像文晔仅3~3.5%,大联大也只有4~4.5%,赚得基本上是辛苦钱。
这么低的市场份额,这么低的毛利率,你说是垄断,说出来谁信呢?这不就是欺负普通人不懂你们分销行业吗?
点评:
笔者认为,文晔打“垄断牌”,其实是寄希望于影响到各个国家涉及反垄断相关的行政力量介入,希望重演一次“日月光收购矽品案”。
不过,就算是普通民众相信了“行业第一+行业第二”就会形成垄断,但只要对半导体分销业稍微做一下研究,就会了解到两个并购案其实没有可比性。
最后,若不是半导体市场规模够大,让专业分销商有生存的空间,两家加起来不到6%的市场份额,谈垄断是否太过了?